大墓公
「大墓公」俗稱「義塚公」,原名為「古村義
民公」,清乾隆五十一年間,彰州人嚴煙氏渡臺在
彰化組織天地會,林爽文等先賢起義響應,揭反清
復明旗幟,號召義勇壯士,林爽文任北路盟主,臺
北林小文支援,一時擺接地區皆為林黨人所佔。
次年,清閩安協副將徐鼎領兵由滬尾(今淡水
)登陸,進駐今臺北萬華地區,據河固守,林黨人
進攻和官兵大戰於柑林陂,一時屍橫遍業野。時有
良民欲鳩眾以鎮兵亂,清廷誤以為天地會黨人,多
數慘遭殲滅。事後鄉民撿拾大戰中喪命之殘骸,集
葬於村郊埤塘山麓的狗穴中,配享風水,稱為「古
村義民公」
之後真相大白,先賢上表,清廷憐其誤死,題
表為「義塚」,後來才改稱「大墓公」。現今面貌
係民國八十年改建完成的,平日香火鼎盛。
清末擺接堡諸先賢為超渡蒙難孤魂,於每年農
歷七月十三日,地方各界共同在大墓公舉辦「搶孤
」活動,盛行一時。日治末期,地方漸遞開發,人
口日增,參加獻普「搶孤」活動者眾多,惟恐惹出
事端,遂遭官方禁止舉行,僅統一於中元節獻普,
以饗孤魂。